周恩来非常欣赏这名黄埔一期生,他却愧对厚爱,晚年才叶落归根
“要是当年没退党,他会不会跟陈赓一起授大将?”——2001年7月,北京八宝山,95岁的李默庵在灵堂里盖着党旗,可党龄栏却写着“0”,黄埔一期最年长的“编外”老人走了。
“要是当年没退党,他会不会跟陈赓一起授大将?”——2001年7月,北京八宝山,95岁的李默庵在灵堂里盖着党旗,可党龄栏却写着“0”,黄埔一期最年长的“编外”老人走了。
说白了,这话不是空口说白话。把他这一路的经历往回翻,能看到一条比较清楚的轨迹:前头上得快,名声也响,后头几次关键的失利把名声往下拉。早年北伐那会儿,他混得挺快,从营长升到团长,参加过龙潭、蚌埠、济南这些硬仗,升迁速度放在同期人里,确实算出彩的那一拨。跟他同期的
此外,宋希濂在同学中人缘较好,但与胡宗南的互动未见详细记载。因此,从目前信息来看,胡宗南与宋希濂的关系在黄埔一期同学中并不突出,难以算作“关系好”的典型,但两人算是黄埔一期生中的“佼佼者”,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两人的发展和关系。
那一刻的场面记得很清楚:遗嘱当场拆开,四个名字像牌子一样摆在那里——陈诚、蒋经国、周至柔、袁守谦。屋子里忽然静了,原本的窃窃私语都像被压下去了,大家心里都明白一件事:这份信任不是靠打仗得来的光环,而是靠长期在背后把事儿办得稳当、把线织得牢靠换来的。
1931年8月初的英山县,秋雨淅沥。夜深时,警卫送来一封盖着“武汉”邮戳的薄纸信,信封泛着油光。许继慎看完,神色冷下:“把送信的人交军部审问。”那封信出自复兴社干事曾扩情,言辞恳切,句句都是“校长关怀”“幡然归队”,末尾却露出锋芒,“盼兄三思”。这一步,看似拉
他是黄埔一期的学员,1904年生于长沙——那个年代,城南的巷子里布满青苔。回国这事,筹谋了很久,也该有个了结。历史有时候像黑白照片,静止下来,留下人的影子。现在李默庵来到了故事的尾声,却见故事还没有完。
1924年,广州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室。蒋介石穿着笔挺军装,一手拿着学生档案,一手指着面前这个身材瘦削、口音浓重、眼神倔强的青年:“这人没出息。”对面的青年站得笔直,只淡淡答了三句话:“山西五台人。当过教员。来参军。”整个面试不到一分钟,蒋介石却已在心里“判了刑”
中华民国历史上,蒋介石任过诸多要职。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、国民政府主席、中华民国总统、中国国民党总裁等。然而唯黄埔军校校长一职是其最爱。蒋任此职20余载,门生众多,一期生无疑是其最为倚重、寄情最深者的群体。这个群体,既令其欣喜、骄傲,也令其无奈、愤懑,还
很多时候,我们习惯了用成王败寇的眼光看历史,觉得战争结束,敌人就只有逃命一条路。可现实并不总是这么黑白分明。你相信吗?在北京北边有个“功德林”,当年那些国民党手里握兵的将军、前倨后恭地多少都在那里住过。最初,这地方是个“战犯管理所”,可呆过的人后来都说:其实更